强极性WSOM主导印尼生物质燃烧颗粒的吸湿增长
编号:37 稿件编号:157 访问权限:公开 更新:2021-07-28 22:16:59 浏览:154次 口头报告

报告开始:暂无开始时间 (Asia/Shanghai)

报告时间:暂无持续时间

所在会议:[暂无会议] » [暂无会议段]

暂无文件

摘要
频繁复发的印尼泥炭地野火释放了大量生物质燃烧细粒子(BBAs)到大气中,直接破坏区域空气质量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。这些颗粒还会通过气溶胶-云-降水过程间接影响全球气候,这与颗粒物的吸湿特性,尤其是BBAs中的可溶性有机成分(WSOM),密切相关。但由于化学组成复杂,不同种类WSOM的吸湿特性会存在显著差异,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类别WSOM的吸湿特性及其与精细的化学特性间的相互关系意义重大。然而上述研究尚面临较大挑战,原因之一在于未能对WSOM混合物进行有效的分离。
本研究基于“1-辛醇−水分配方法”(即:通过改变溶剂1-辛醇:水的体积比,Vr,进而分离出一系列极性/水溶性强弱不同的辛醇相和水相的溶液),利用自主搭建的HTDMA系统对实验室燃烧产生的印尼BBAs的吸湿增长进行测量,包括:各类BBAs中总体的WSOM(记为A0)、及分离得到的较强极性的水溶液(A1)和较弱极性的辛醇相溶液(O1)的吸湿特性。同时,应用ToF-ACSM测定颗粒物化学成分。
实验证实WSOM的吸湿特性与溶液极性呈正相关关系,即极性越强的颗粒物吸湿增长越显著。比如:实验中极性最强的WSOM水溶液(A1(Vr=10))对应的κ值(D0=100nm)分别为0.245(peat,泥炭),0.170(acacia),0.288(fern),而相应极性最弱WSOM的κ=0.004,0.017,0.021。这些差异主要与WSOM中的氧化性分子结构及高分子量有机成分的含量有关。
另外,基于PMF方法识别出的三种极性差异显著的WSOM特征因子,通过假定总体κ可由各因子的吸湿贡献线性叠加,我们推算了各WSOM因子的等效κ值。结果表明:因子1起主导贡献(κ=0.16-0.30),而占据大部分质量分数的因子2和3均吸湿不显著(κ<0.02)。这强调了仅有一小部分WSOM对BBAs的吸湿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,也为气候模式准确评估印尼BBAs的气候效应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关键字
吸湿增长,生物质燃烧,水溶性有机物(WSOM),1-辛醇−水分配方法
报告人
陈静
副教授 重庆大学

稿件作者
陈静 重庆大学
发表评论
验证码 看不清楚,更换一张
全部评论